东北振兴

《辽宁日报》发表姜立教授署名文章:为辽宁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来源:央视网 | 2023年04月01日 15:06
央视网 | 2023年04月01日 15:06
原标题:
正在加载

近日,《辽宁日报》报道了辽宁传媒学院理事长姜立教授发表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署名文章。


辽宁传媒学院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传媒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和人才优势,聚焦赋能辽宁传媒、艺术、文旅发展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建成具有区域影响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传媒大学,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辽宁传媒学院理事长姜立教授

一、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高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才能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一代又一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辽宁传媒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注重加强思想引领。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依托重点马院建设、思政主课堂、专业金课堂、身边微课堂、传统红课堂、实践活课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持续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思政工作主阵地、网络空间大平台、研学实践大课堂作用,构建“大思政”格局,全面落实“五育并举” “三全育人”。不断深化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实践,全力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通过开展积极健康、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利用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作用,以“青年学习社”和“青马工程”为依托,打造一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可视性的思政工作项目,强化青年理论武装工作。通过实现主渠道、主阵地和主战场“三协同”,为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合”机制;通过实现优秀文化滋养、学科专业滋润、优美环境熏陶“三汇聚”,为思想政治教育确立“大”视野;通过推进融入网络、融入课程、融入实践“三融入”,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融”动力 。


2021年4月我校举办“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以来,通过开展组织理论学习、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极大提高了我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了一大批坚定信念跟党走,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多名学生干部入选辽宁省和沈阳市“青马工程”培训班,获得省级优秀学员称号。


二、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打造特色办学模式


精准把握时代及行业发展趋势,是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智媒时代使传媒技术更新迭代,传媒行业从多屏走向跨屏,呈现了智能交互化、内容个性化、形态多元化、时空虚拟化等特色,传媒行业持续变革,成为传媒人才培养革新的逻辑起点。因此,主动适应时代需求,主动服务传媒产业创新发展,主动支撑智媒时代传媒产业链的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协同,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200 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开展了校企合作。学校践行“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模式,推动项目课程建设工程,以项目教学包为牵动,使其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特色亮点。


学院以北校区建设为契机,将北校区规划实践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以“我的学校我来做”为口号,将北校区图书馆的中庭景观空间作为期中项目作业融入课堂教学,完成课程阶段性项目设计。实现产教融合优势的同时,提升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促进项目教学成果实战化。2018 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成立历史古迹数字化保护研究所,利用现代三维数字技术手段,开展辽宁地区濒临消亡历史古迹的数字复原工作。


2019年成功复原位于沈阳市七星山辽代古塔,为沈阳辽金时期的历史古迹下一步古塔的复建工作奠定基础。2020年初,受沈北新区区政府委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沈阳市沈北新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对接,承担设计工作,经过近一年的调研、论证与分析,最后确定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数字展厅进行改建设计方案,方案中全面融入 VR 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等现代科技元素,丰富互动展示手段,提升游客沉浸式视听体验感受,同时融入锡伯族爱国主义精神研学体验路线与锡伯族文创衍生产品开发,推出“云上博物馆”,全面实现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保护、传承与推广,锡伯族博物馆数字展厅将成为我国首个锡伯族主题文化沉浸式数字体验馆,是辽宁推进文化旅游+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此地也成为沈北新区又一网红打卡地。


辽宁传媒学院聚焦全媒体、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核心关键,紧紧围绕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展赛演播”为载体,将展赛演播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打造“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三个优质实践课堂,实现三个课堂一体化;构建“创新创业平台、素质拓展平台、虚拟实践平台”三个实践育人平台,建立“学校统筹、多方联动、全员参与”的联动机制,实现“三个平台联动”,达到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升的育人效果。


“展赛演播”作为以学生作业、作品驱动教学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是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探索。“展赛演播”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检视自我的舞台,大学生在“展赛演播”的实战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由“知道”升华为“做到”。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将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以学生参赛作品作为课程期末作品,教师围绕大赛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学生围绕参赛整合专业知识点,近三年有近百名学生的作品在省、国家级专业竞赛中获奖,不仅彰显了我校“展赛演播”实践教学模式的育人效果,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历练和肯定,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心。


三、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加强校地融合发展,助推辽宁全面振兴


郝鹏书记在参加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本科高等院校讨论组时的讲话中指出:“地区和高校是共进共融的关系,校地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双方要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措施,促进双向赋能、双向服务、同频共振。”当前,辽宁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关键时期,高校应发挥自身知识和人才的优势,树立为所属地域的经济发展服务的核心理念,积极承担起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这既是时代发展对地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合乎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承担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方面各有侧重。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培养人才之外着重拓展其服务社会的职能,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多作贡献。一方面通过服务社会了解社会需求,促进专业建设,并培养行业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又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需要主动适应和支撑经济社会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的要求。学校的重心需要转向到主动服务产业创新发展,人才培养需要转向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扣地方发展实际,坚持地方化、特色化、开放式办学理念,胸怀教育使命,心系家国未来,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坚持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双向驱动。转变发展思路,改变服务态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和高质量服务,从思想、实践、制度和政策上做实服务社会这篇大文章,为校地合作探路,为社会发展出力。


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应该是扎“根”在地方,“生长”于地方,“成长”于地方,与地方共生共荣;应该是定“位”在应用,高校人才培养的生命力在于应用,科学研究的源动力在于应用,彰显地方大学的“应用”价值观;应该是定“标”在高水平,在全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参照系中位居一流,在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的贡献度上“有为”“有位”,凸显地方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


作为一所定位于地方性、应用型的传媒类高校,辽宁传媒学院始终以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多年以来一直积极主动服务于辽宁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助推文化传播,先后获批辽宁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沈阳市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并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学校依托数字虚拟仿真研究所、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所等科研创新基地,借助人工智能、VR/AR、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辽宁“锡伯文化、非遗文化、辽瓷文化、辽金文化”四大辽宁文化项目领域取得多项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主持完成“辽瓷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师生共同完成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数字化升级改建、沈阳市非遗数字博物馆建设、沈阳市百个口袋公园设计、沈阳地铁车厢装饰设计、国家反诈动画宣传片创作、《春来燕北归》等城市文化微电影创作拍摄等多项科技转化及社会服务项目。


辽宁传媒学院以“三突”(突出前沿、需求、就业)、“三定”(定向在行业、定位在岗位、定格在特色)为统领,积极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企业需求和企业、行业发展趋势为依据,为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提供咨询建议,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聚力开展原创性科研攻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从而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同时发挥学校旅游智库和非遗智库作用,从供需结合处、优势互补处、发展创新处寻找课题、寻求突破,共同讲好辽宁故事。


在全力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作为辽沈地区传媒文化产业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技术研发中心及政府决策智库,辽宁传媒学院责无旁贷地将在宣传辽宁文化软实力、塑造辽宁新形象方面发挥人才和专业优势,打造“会讲辽宁故事”的影响力,“讲懂辽宁故事”的感召力,“讲好辽宁故事”的塑造力,通过融合发展聚焦“全网、全屏、全域”,聚合“内容、品牌、受众”,聚集“能量、流量、声量”,以跨界之力撬动辽宁文化推广的创新灵感,以融合之力汇聚澎湃动能,以新锐之力开创辽宁文化繁荣的新时代。加快推进高水平地方应用型传媒大学建设,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告捷。


编辑:蔡一飞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返回顶部
正在阅读:《辽宁日报》发表姜立教授署名文章:为辽宁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